500块一晚同城品茶_一品楼品凤楼网站2024,1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,微信附近100块

  • 文明实践
  • 文明创建
  • 文明培育
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
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馆 百场辅导进百校
 

您当前的位置 :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 >  时评  >  媒体评论

亟须为“速降少年”系牢安全带

2025/06/11 10:06   作者:杜蒿坨  编辑:左锴   来源:北京青年报

  一群看上去只有十几岁的少年,骑着自行车,快速从人群密集的商圈、城市街道等公共场所的台阶、高坡等位置速降而下,横冲直撞,吓得过往行人紧急避让。据《法治日报》报道,近日,这样一则视频被曝光后,迅速引发公众对“青少年速降骑行热”的关注。不少网友留言反映:现在很多十几岁的小孩痴迷速降自行车,但根本不去专业场地,也不佩戴安全护具,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安全;这些半大孩子在公共场所玩速降自行车炫技,必须管管了。

  青少年追求刺激、渴望展示自我本无可厚非,但将速降自行车这项极限运动搬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,无异于将个人乐趣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。参与者普遍认为这是一种“酷炫”的自我表达,却漠视了这种行为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——速降者可能因失控摔伤甚至危及生命,可能因高速冲撞造成他人死伤,同时,“速降少年”也给道路交通秩序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。“速降少年”挑战了公共秩序和法治底线,威胁了公共安全,亟须为他们“踩刹车”、系牢“安全带”,亟须对速降活动进行规范。

  速降自行车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强、危险性高的极限运动,需要在特定场地进行,且速降者需佩戴专业护具,经过系统训练。然而,一些“自学成才”的青少年却将其异化为街头炫技的表演,不戴头盔护具,在商场台阶、地铁出口、公园坡道等场所横冲直撞。令人担忧的是,短视频平台上的“流量加持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让这类危险行为成了“勇敢”“个性”的象征,吸引了更多青少年盲目模仿。

  从法律视角看,“速降少年”横冲直撞很容易撞出法律责任。若速降者已满16周岁,在公共场所危险骑行导致他人受伤,需承担民事赔偿甚至治安处罚责任;若造成严重后果,还可能涉嫌过失犯罪。未成年骑行者虽由其监护人担责,但赔偿并不能完全消弭伤害。公共场所管理者若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如未设置警示标识、未及时制止危险行为,同样需承担补充责任。

  当然,比之事后追责,事前预防更重要,唯有家校社形成责任合力,筑牢立体安全防线,才能减少速降活动的安全隐患。

  父母等监护人不能将放任误解为开明。监护人的责任不仅是提供物质条件,还要强化安全教育。学校需用真实案例警示学生,扭转“危险即酷”的畸形认知。社区则可搭建专业交流平台,邀请专业骑手普及安全知识,让青少年意识到真正的酷是在安全前提下挑战自我。

  城市街道、地铁站、公园等区域应增设阻车桩、减速带等物理隔离设施,在易发生危险骑行的地段设置醒目标志,加强安保巡逻与劝阻力度。商场、广场等运营方需明确禁止危险骑行行为,必要时通过监控识别与广播提醒及时干预。

  网络平台应健全风险防控体系。算法推荐不能唯流量是图,必须对危险骑行视频严格审核,该限流限流,该下架下架;对屡屡违规的账号,应采取封禁等惩戒措施。平台有必要优化“青少年模式”,过滤高危内容,增加安全提示弹窗,并通过技术手段引导用户关注正规运动教学与安全科普。

  规范速降自行车活动还需疏堵结合,为青少年创造安全的运动环境。政府部门可联合社会力量建设专业速降场地,提供平价护具租赁与教练指导;学校与社区可开放运动空间,设置缓冲防护区域,满足青少年释放活力的需求。只有当安全、规范的场地触手可及时,街头炫技的冲动才会自然消退。(杜蒿坨)

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"文明江西(wenmjx)"和官方APP"文明江西"。
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意见建议 |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
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、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| 江西日报社 主办 | 举报电话:0791-86847779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: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6120170003 赣网文[2021]1463-016号
出版许可:新出网证(赣)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B2-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3612008001
新闻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创建投稿:jx-wmb@163.com
  • 客户端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