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0块一晚同城品茶_一品楼品凤楼网站2024,1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,微信附近100块

  • 文明实践
  • 文明创建
  • 文明培育
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
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馆 百场辅导进百校
 

您当前的位置 :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 >  时评  >  媒体评论

推动春秋假落地,让教育回归本真

2025/09/19 09:39   作者:高低  编辑:左锴   来源:北京青年报

  商务部等九部门近日对外发布《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其中明确,优化学生假期安排,完善配套政策。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、生产安排、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,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,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,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,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。这场对假期时间的重新分配,实则是教育时序的一次重要归位——当寒暑假的“长空白”遇上春秋假的“短留白”,我们正在触摸教育最本真的模样。

  孩子们的假期,向来带着强烈的季节印记:寒假撞着春节,暑假顶着酷暑,不少人要么困在“补课-旅游”的循环里,要么在“疯玩-收心”的拉扯中消耗精力。长达两三个月的寒暑假,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自由,但也可能出现种种问题。例如,为了填补时间空白,有的孩子在家无所事事,有的被家长送去“打卡式研学”,还有的被各种兴趣班填满。这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背离——成长不应是“填鸭”模式,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浸润中自然生长。

  春秋假的探索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。春季万物萌发,正是带孩子观察草木抽芽、参与种植实践的好时候;秋季硕果满枝,何不让孩子们走进农田体验收割,在自然课堂里理解“汗滴禾下土”的分量?这些被寒暑假“合并”的季节密码,恰恰藏着最鲜活的教育资源。当假期从“集中放空”变为“分段体验”,孩子们的学习场景就从教室延伸到了田野、博物馆、社区,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,而变成了可触摸、可感知的生活本身。

  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场假期调整并非孤立的政策动作。九部门文件中,“延长文博场馆营业时间”“推动体育赛事进商圈”“开放馆藏资源开发文创”等配套措施,正为春秋假铺设起丰富的实践网络。比如,春季假期里,孩子可以跟着博物馆的“文物修复师”学做拓片;秋季周末,不妨去景区参加“非遗手作市集”,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传承。当教育场景与社会服务场景深度融合,消费不再是简单的“购买服务”,而是变成了“成长投资”——孩子在旅行中学会规划,在实践中懂得协作,在观察中激发好奇,这些也能使他们受益一生。

  当然,春秋假的落地需要多方合力。学校应设计有主题、有深度的实践任务;家长要跳出“假期必须学点什么”的焦虑,允许孩子在“无目的”的玩耍中培养创造力;社会更要打开资源大门,让博物馆、农场、企业成为孩子的“第二课堂”。政策的温度,最终要落在每个孩子的具体体验里。他们不只是多了个假期,更是多了些成长的机会。

 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:“生活即教育。”当我们的教育开始尊重季节的节奏、生活的脉络,或许才能真正明白:好的教育不在“多学几节课”里,而在“多看一片云、多种一棵苗、多遇一个人”的留白处。春秋假的探索,不过是教育回归本真的第一步。它提醒我们:教育不是追赶时间的赛跑,而是顺应生命的呼吸。(高低)

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"文明江西(wenmjx)"和官方APP"文明江西"。
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意见建议 |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
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、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| 江西日报社 主办 | 举报电话:0791-86847779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: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6120170003 赣网文[2021]1463-016号
出版许可:新出网证(赣)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B2-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3612008001
新闻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创建投稿:jx-wmb@163.com
  • 客户端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